《解放军报》刊发火大主动申请转改文职人员刘延飞真情告白
时光如梭,距我申请转改文职人员已悄然过去3个多月了。要问我当时为什么选择转改,因为职责所系、使命使然,因为我深爱着绿色军营这片热土。
回顾25年的军旅生涯,脱下心爱的军装,从内心讲总有难舍的眷恋。作为基础部副主任,作为中青年教学力量,我选择转改,就是想起个带头作用,影响和带动一批骨干人才坚定地留下来,一起把基础学科做大做强。
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作为工科院校,基础课教学是学员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。“基础学科要向地方一流高校看齐靠拢。”这是学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。基础部目前中青年骨干力量较少,改革期间如果中青年教员流失过多,师资队伍就会出现严重断层。
我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,分到学校后一直从事基础研究,先后任专业基础实验中心主任和电工电子技术教研室主任,教研室5年内3次被评为优秀教研室,个人2次被评为优秀教研室主任;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工程创新实践中心,获得“陕西省实验示范中心”称号。近年来,我出版专著、编著6部,编写教材10部,发表SCI、EI等各类检索文章30余篇,其中3篇获得全国电子科技优秀论文一等奖;获得发明专利4项、实用新型专利6项、软件著作权4项;主持并参加近20项科研教改项目,2015年研制的核检测巡检机器人在全国物联网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,主研的某型模拟器材电路实验系统受到部队赞扬,在军事训练中发挥积极作用。我深知,这些成绩的取得,主要得益于学校有实现价值的良好的平台和环境。我感恩学校的信任与认可,也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单位、一个学科建设的特殊重要性。
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,从某种意义上说,是一场人才争夺战。转改摸底时,我和很多人一样也曾经徘徊过,毕竟转改对我来说不是单选题,我还可以选择计划安置、自主择业等。
“你会不会转?”在给大家搞教育时,有人这样反问过我。行胜于言,经过一段时间的思量后,我还是选择了留下。从外因讲,虽然转文职可能会失去一些东西,但学校和基础部的整体环境比较好,风清气正,与同事们相处融洽,从事基础研究的我深知“基础”的重要性;从内因看,改革当前,一定要有一些人坚定地留下来,才能防止人才断层,而我愿意做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在我的影响带动下,我原来所在的电工教研室第一批就有7人申请转改文职人员,不少人还跟我说:“副主任,您都转了,您叫我什么时候转我就什么时候转。”我与同在基础部工作的爱人开玩笑说:“转改后,除了换身衣服,我们还能继续共事。”其实,每个人的选择纵然有很多,但无论去哪工作,都希望找一个好的工作环境,而我选择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继续干自己喜爱的事业,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,这就足矣。
也有不少人担心,转改后身份变了,在评定职称、科研立项等方面会受到影响,但我始终坚信,有作为就会有地位,不管身份和服装怎么变,教书育人的主业没有变。
前段时间,部里有名博士想往更高层次发展,需要有人在科研学术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指导。我积极与中科院著名教授联系,并带着这名博士登门拜访。经过指点帮带,他明晰了研究方向,拿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如今他也选择留了下来。因为专业不同,可能在某些学术领域我不能给予这名博士具体指导,但我可以尽己之能发挥管理协调方面的作用,合力育才。
因为这份责任、这份热爱,我申请转改后更加释然。眼下,我正铆足劲带着一批年轻人,想通过3至5年的发展,打造出1个亮点学科方向。在强军兴军征程上,我将无问西东,肩扛使命再出发,续写“转身”后的华彩篇章。(刘延飞 口述 张磊、钟福明整理)
摘自2018年6月13日解放军报《文职方阵》版
END
出品 | 火大融媒体火大青春工作室
摄影|潘 剑
编辑 | 李泽生
投稿邮箱:ihuoda@163.com